民雄鄉Logo
管理專區 網站導覽 與我聯絡 防弊措施與申訴管道
【國曆】【農曆】
按鈕:園區簡介 按鈕:園區導覽 按鈕:申辦須知 按鈕:線上查詢 按鈕:地理位置 按鈕:服務公告 按鈕:網路追思 按鈕:活動花絮 按鈕:相關連結 按鈕:殯葬資訊 按鈕:文件下載 按鈕:FB粉絲團
瀏覽人數:191308
園區簡介
按鈕:興建緣由按鈕:建築特色按鈕:設備介紹
第十六公墓納骨塔

  本鄉第十六公墓納骨塔係於 民國六十八年間為安置民雄工業區內無主靈骨骸灰所興建九層樓寶塔形式之第一座靈骨塔,於民國七十四年正式對外開放啟用,然於一O二二嘉義大地震中倒塌,幸蒙 行政院及內政部專款補助,辦理震災重建及內部儲骨設備工程。本納骨塔重建工程於九十年十月完工,完工後內部設備計有骨罈櫃一、三三二個、骨灰櫃一、一三O個,除安置原塔內諸先靈外,並依計畫納入本鄉公共造產業務經營,案經本鄉第十六屆鄉民代表會第八次定期會審議通過,於 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一日起正式營運。

  本塔位於本鄉第十六公墓坡地平台上,山勢俊美,秀氣郁郁,地理環境極佳,為南台灣著名風水寶地之一。本塔原舊有建築物於一O二二震災倒塌後,重建工程委由翁壽生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整體建築形式新穎,其外觀風格已跳脫傳統靈骨塔之一般刻板肅穆印象,而予人一種莊嚴溫馨的感覺,尤其登臨孝思亭眺望田野怡人景緻之際,每令祭祖民眾愈發追思幽情。塔內設計更是獨特,納骨櫃材質採熱固性高溫高壓模壓玻璃複合材料,能抗壓、耐震、防火;象牙白納骨櫃色彩,高雅美觀,面板正上方設計有一圓形透明窗孔,不需開啟門板即可直接由外觀看櫃內情形,方便家屬探視祖先靈骨罈及例行性塔位盤點工作。

第廿三公墓納骨堂

  本鄉現有公墓廿一處,分散於各村落,由於設置年代久遠,致各處公墓用土也重疊埋葬,雜亂無章,荒塚縱橫,至今均已達飽合狀態,面臨新葬無地之困境,故為解決鄉營葬問題,乃依據「台灣省公墓公園化十年計畫」之規定,將原第廿三公墓更新,及價購徵收土地,與建一棟現代化公墓公園化納骨堂。因建設經費不足,遂於 民國八十一年四月經本鄉鄉民代表會審議通過,以公共造產方式貸款辦理,同年七月獲台灣省民政廳核貸新台幣四千萬元,完成第二期工程及骨罈箱等內部儲骨設備,正式開啟了本鄉公共造產事業之經營。

  本鄉為改善喪葬設施、提昇喪葬品質,配合政府公墓公園化政策,特別選定民文段七O號,面積四.O二一七公頃土地,並征收道路用地一.一二三三公頃,於七十四年三月公告禁葬,案經縣府奉准於七十八年度辦理公墓公園化工作,隨即辦理舊墓更新,限期一年內由墓主自行遷葬,無主墳墓則由本所代遷安奉於本鄉松山村第十六公墓納骨塔。

  廿三公墓新建納骨堂工程,於七十九年委由王滿貴建築師規劃設計,經送審發包由淳哲營造工程公司承造主體工程,於八十年二月施工,八十三年底竣工,堂內納骨設備計有骨罈櫃七、九五三個、骨灰櫃一O、五四一個,合計塔位共一八、四九四個。本鄉第廿三公墓納骨堂與建完成後於 民國八十二年經本鄉第十四屆第六次定期會代表大會議決通過以公共造產方式經營,並於八十三年六月經第十四屆第十四次臨時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民雄鄉第廿三公墓公園化納骨堂收費標準及管理辦法」報請上級核備實施,於 民國八十四年三月間正式開放營運。

  本納骨堂位於雙福山麓,地理龍脈氣旺,坐擁「飛鳥落地形」吉穴,明台圓潔平正,風水絕佳。因緊臨台一線省公路旁,進堂道路寬敞,並備有停車場,所以交通非常便捷。本納骨堂係乙座公共設施完善,氣勢宏偉的八層樓建築,正殿供庭寬廣平坦,四週環境花木扶疏、綠草如茵,除美綠化工程完善外,更規劃有假山、步道、涼亭等庭園造景,足以提供民眾在追思祖先之餘,有一個幽雅的休憩場所。此外,本堂為因應不同宗教信仰需求,設有一般及宗教骨灰骸櫃,供民眾選擇,堂內冷氣、電梯、消防等現代化設備,樣樣俱全,且採光良好,光線充足,讓民眾有舒適安全之感,而樂意將先靈安置於塔內奉安。